4月1日,2025年京津冀高校毕业生春季大型双选会在北京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举办。200余家重点企业带来3000余个优质岗位,进一步拓展三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13时30分,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双选会大厅和户外步道里,京津冀三地200余家企业摆摊纳才,涵盖高端制造、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金融科技等20余个行业。双选会现场还设立“AI(人工智能)就业指导专区”,利用大数据和AI技术提供简历优化、模拟面试等服务。
记者观察发现,人工智能相关企业最受毕业生青睐。一些用人单位也开出优越条件,吸引核心技术人才。“我们是一家创业公司,主要业务是制作高性能的AI计算芯片。公司成立1年半,已完成三轮融资。”寒序科技(北京)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朱欣岳介绍,希望通过双选会平台,招到有集成电路相关背景的芯片研发工程师,“我们对毕业生的学历、毕业院校没有太多要求,更看重的是科研和实习经历。一般硕士毕业生入职后,月薪在2万元左右,年薪有三四十万元。”
当天,累计2000余名高校毕业生到现场咨询、投递简历。2025年京津冀高校毕业生春季网络双选会同步开启,助力毕业生“云端求职”。

“我们希望为京津冀三地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更广阔的供需对接平台,提供更多交流机会。”北京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副主任朱况介绍,此次参会企业中,国央企占比57%,专精特新企业占比9.2%,充分体现三地产业互补与资源共享。下一步,京津冀教育主管部门还将持续推进三地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共建和共享,深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两场培训活动也拉开序幕。其中,“双千计划——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培训”邀请专家以“AI助力成功就业”为主题,帮助毕业生掌握人工智能技术在求职中的应用,提升求职竞争力;“高中—大学全周期生涯教育主题活动”为高中生解读招聘会用人单位需求,引导高中生提前规划职业发展方向,夯实高中生生涯教育成果。
另外,京津冀三地人才供需座谈会举办。与会代表围绕如何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进行了交流,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在教育领域落实落细。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李祺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