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俊正在为村民检查伤腿。
8月18日8点刚过,清晨的阳光洒在宁波鄞州区姜山镇联荣村的田埂上,联荣社区卫生服务站已经热闹非常。
“汪医生,快帮我看看这腿!”“小汪啊,我这几天头晕得厉害……”诊室门口,村医汪俊被一群村民包围了。
“我们小汪医生可好了,医术好,态度更好!”见记者来访,几位老人立刻你一言我一语地夸起来。69岁的王阿姨说:“汪医生这里看过后很放心。”
这份信任,源自汪俊十三年的坚守。
时间回溯到2012年,刚从大学毕业的汪俊怀揣着治病救人的理想,通过考试成为鄞州区的一名村医。然而第一天到姜山镇蓉江村卫生室报到时,眼前的景象与汪俊想象的相去甚远。
“那天我骑着自行车在田间小路上挨家挨户走访,晚上回家发现胳膊都晒脱皮了。”汪俊摩挲着手中的听诊器回忆道,“当时真怀疑自己能不能坚持下去。”但转机就发生在一次次出诊中。村民们热切的眼神和毫无保留的信任,让他逐渐找到了这份工作的价值。
十三年光阴流转,汪俊先后辗转三个村卫生室,从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成长为乡亲们信赖的“健康管家”。
50多岁的李阿姨在丈夫患癌去世后一度抑郁,汪俊耐心开导,还帮她联系了市里的精神科专家。经过专业治疗,李阿姨渐渐走出阴霾。
此后,李阿姨将汪俊视作最贴心的忘年交,一有什么心事,就主动通过微信向汪俊诉说。如今,李阿姨随儿子搬到了外地,仍经常通过微信向汪俊倾诉。
在汪俊看来,当好村医不仅要医术过硬,更要懂得倾听。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和村民们拉家常,久而久之,谁家有什么病史、需要特别注意什么,他都了如指掌。
这份用心在今年4月挽救了一位老人的生命。70多岁的黎大妈在汪俊的坚持下做了人生第一次胸部CT检查,结果查出了早期肺癌。“要不是汪医生坚持,我可能就没命了。”黎大妈说起这一经历仍心有余悸。
在联荣村,90多岁的何大爷是汪俊最牵挂的“老病号”。2018年调任到此的第一天,汪俊就在上门随访时注意到了这位行动不便的独居老人,并主动承诺定期上门服务。
这一坚持就是七年,汪俊每两周上门看望何大爷,量血压、测血糖、送药,风雨无阻。就在几天前,何大爷用颤抖的手写下一封感谢信:“小汪比亲儿子还贴心。”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老人最真挚的心声。

汪俊正在为村民量血压。
日复一日,汪俊身穿白大褂穿梭在田间地头,在简陋的诊室为村民看病,走家串户宣讲健康知识。村民们也用最朴实的方式回馈着这份付出——新挖的土豆、刚摘的青菜,总不忘给他们的“小汪医生”留一份。
“其实最珍贵的不是这些蔬菜,而是乡亲们把我当成了自家人。”汪俊笑着说。阳光透过诊室的窗户,照在他略显疲惫却满足的脸上。
在宁波,像汪俊这样的大学生村医正越来越多。他们带着专业知识扎根农村,用青春守护着基层医疗的“最后一公里”,为乡村振兴注入健康活力。说话间,有村民打来电话求助,汪俊又背起药箱走向田间,他的身影渐渐融入金色的阳光里,成为这片土地最温暖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