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记者蒲添)8月13日,融汇经典之力,点燃科技之光——“中华经典通识(第四辑)”“中华经典百句(口袋本)”系列丛书新书见面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中心活动区开展。活动由中版集团、中华书局和上海图书有限公司共同举办。
复旦大学教授陈引驰、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江晓原、复旦大学教授李晓杰、南京大学教授徐兴无、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王家葵、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詹丹、中华书局总编辑尹涛作为嘉宾出席活动。
尹涛表示,“通识”和“百句”是中华书局出版的关于传统文化大众普及最新的两套代表性丛书。第四辑含有3种科技含量高的经典,充分说明中华传统文化是多元的,面向是广泛的。“百句”是经典精巧的选本,深入到经典内部;“通识”是走进经典的拐杖、津梁、渡船,是“百句”的提升版。
丛书主编陈引驰表示,丛书作者是各高校最权威的学者,能深入浅出地传递最前沿最精深的成果,可谓“高人为大众说法”。“通识”第四辑除了人文经典,还有天文、地理、百科,充分显示了经典的多样性。“百句”甄选格言警句,片言而居要。由“百句”而“通识”逐渐深入,能进阶读懂经典。
徐兴无分享了“为什么读经典”“为什么经典需要通识”“为什么读《孟子》”三个话题。他说:经典是历史的传承物,对每一种文化、每一个民族、每一代人的精神和思想,包括人格塑造都一直在起作用。孟子最重要的思想是围绕人来谈的,他告诉我们人不是生物性的,人也不是物质性的,人更不是机器人,人的本性是性善,人有自我完善的动力和能力。
李晓杰十几年来带领团队研究《水经注》,将最新研究熔铸进《〈水经注〉通识》,利用最新的现代科技手段绘制了大量3D河流水道复原图。江晓原认为,《周髀算经》非常难读,在古代属于高科技的书。唐代《算经十书》,它排在首位。但它不是数学著作,其实是天文学著作,其中有很多神秘的内容,也有中外文化交流的痕迹。
王家葵认为,《梦溪笔谈》在古代是数一数二的科技经典。可以说无所不包,是一枚浓缩的宋代科技文明的时间胶囊。詹丹既是《〈红楼梦〉通识》的作者,又是20种通识的读者。他将第四辑分为三类:一类激发他重新去读原本熟悉的经典,如《〈孟子〉通识》《〈文心雕龙〉通识》;一类激发他重新读完原本只零星读过的经典,如《〈水经注〉通识》《〈梦溪笔谈〉通识》;一类激发他读以前压根没读过的经典,如《〈周髀算经〉通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