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地纷纷建起口袋公园。这些小型的花园、绿地、运动场散布在高楼大厦的缝隙间,隐藏于车水马龙的喧嚣里……口袋公园成了人们释放压力的出口。人生路上,拥有了自己的‘口袋公园’,会更好地前行。”4月23日上午,武汉九年级的学生迎来四月的语文调考。作文要求依据“口袋公园”的材料,自拟标题。
何为口袋公园?口袋公园是面向公众开放,规模较小,具有一定游憩功能的小型公园。它们大多分布在居民小区附近,贴身服务周边居民,满足不同年龄段人群的观花赏景、休闲健身等生活需求。

江岸区口袋公园拾叶公园。李子云 摄
武汉的口袋公园建设,起初包括了相当一部分社区公园,近年按照国家公布的相关标准,将面积400平方米至1万平方米的归为口袋公园,将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至5万平方米的归为社区公园。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口袋公园445座、社区公园325座,二者合计770座。
这些诞生于“边角料”地块的绿色空间,见证着城市建设理念的深刻转变。自2017年启动“见缝插绿”建口袋公园计划以来,城市管理者用卫星影像寻找大中型公园服务半径覆盖不到的盲区,将边角地、零星地转化为可进入的公共空间。

江汉区鲸奇儿童友好口袋公园。赵端 摄
在江汉区鲸奇儿童友好口袋公园,年轻妈妈带着孩子玩得不亦乐乎;洪山区的小保·拾趣乐园里,放学归来的学生们放下书包,在篮球场展开角逐;江夏区江夏花园口袋公园中,退休老人指导孩子们辨识植物。
“我们很期待孩子们笔下的口袋公园,”市园林和林业局绿化养护处相关负责人说,“这些触手可及的绿色空间,让年轻一代真切地感受到生态文明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抽象概念,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鲜活场景。”他介绍,2021年以来,武汉共有65座口袋公园,入榜湖北省“最美口袋公园”。

江夏区江夏花园口袋公园。
当前,武汉正构建五级公园体系。从郊野公园到口袋公园,每个层级都对应着不同的生活需求。“当城市学会在方寸之间安放心灵,市民便能收获持续前行的力量。”规划专家指出,当口袋公园突破单纯的绿化功能,成为承载社交、运动、文化活动的复合空间时,城市治理也进入了更加精细化的阶段。
(来源: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