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时节的五大道,人潮涌动,绿满枝芽。4月20日“国际中文日”当天,天津外国语大学第八届国际文化节开幕,来自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名外籍师生,与受邀的市民共赴一场文化盛宴。
这里,既有五洲风情的绚烂绽放,亦有文明交融的深邃回响;这里,更孕育着青年一代心灵相通、携手未来的无限可能。
这是一场青年人的盛大聚会。
走进天津外国语大学,这里已经变身为“地球村”的模样。各国国旗交织成彩虹般的幕墙,身着民族服饰的留学生快乐地穿梭于展区间。俄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的问候声此起彼伏,空气中弥漫着土耳其咖啡和蒙古奶茶的醇香。
“这不是一场活动,更像是一场全球大家庭的聚会!”受邀参加此次活动的天津市耀华中学红桥学校的学生们,手持文化节定制护照。文化节定制护照上有埃及的象形文字印章,有俄罗斯套娃贴纸,还有泰国、厄瓜多尔等国家的国旗徽章,仿佛一本微缩的“世界旅行日记”。中学生们也在高考咨询专区的小语种专业前久久驻足,希望未来能够成为文明交流的小使者。
开幕式舞台中央,非洲留学生以一曲热情的舞蹈拉开了互动的序幕,掌声如雷,舞步似火;意大利外教阿尔贝托的吉他弹唱《归来仍是少年》引发全场共鸣,中外师生挥舞各国国旗,将满园春色点缀成五彩星河。当《We Are The World》(《天下一家》)的旋律响起,不同肤色的手紧紧相握,歌声穿透云霄,花香随风飘散——这一刻,不同文明的交融在青春笑靥中绽放光芒。

这是一场跨越山海的多元文化盛宴。
文化节的精髓,藏在细节的碰撞中。印度尼西亚展区内,身着民族服饰的姑娘们在竹制乐器上写满中文祝福。来自也门的留学生现场展示腰间弯刀,轻声讲述古建筑的千年传说。多个展台前的“快闪”,让不同文明的肢体语言在此交锋,却又和谐相融——刚柔并济的舞步,恰似“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
在“非遗体验区”,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天津合真药香的馥郁,与白俄罗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草编的质朴相映成趣。中外学生现场共同制作香囊、编织手链,呈现跨越国界的生活美学。
文化的碰撞亦在舌尖绽放。蒙古国展台前,马头琴琴声悠扬,来自蒙古国的留学生爱玛捧出奶茶。在她看来,这碗茶里,装的是草原的辽阔和天津的热情。不远处的展台前,埃及留学生丘山现场演示中国点茶技艺,他说:“中埃都有千年文明,文明互鉴,美美与共,才是完美。”
这是一场民心相通的青春之约。
此次文化节特别设置了“上合风情园”展区,来自俄罗斯、白俄罗斯、巴基斯坦等10余个上合组织国家的100余名留学生,在此共同展示本国风土人情,通过自己动手做工艺品、各国传统节日体验、上合知识竞答等活动,促进上合组织国家青年的文化交流与心灵相通。
园区舞台上,一曲《梨园颂》唱出了中国戏曲的千年韵味,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26岁的巴基斯坦青年迈赫兰站在台下,跟着节奏轻轻吟唱。这位已经在中国生活了4年的留学生,现在是一位跨境电商创业者,“在我们的平台上,卖得最好的就是印有中国名胜古迹和自然风光的帆布包,它让更多外国人了解了中国的风土人情。”迈赫兰说,“今年秋天中国将在天津主办上合组织峰会,我十分期待有更多青年人因此爱上中国、爱上天津。”
舞台上,动感音乐响起,来自俄罗斯的两名年轻姑娘唱起了节奏欢快的歌。她们的快乐感染着园区的每一个人。很快,身着不同民族服饰的留学生都加入其中,大家开心地边唱边跳。这一幕,让年过半百的俄罗斯外教伊琳娜感动万分。“中文让大家从世界各地相聚于此,而此刻,早已没有了国界之分,我们更像是心意相通的一家人。这是一首属于上合大家庭的歌。”伊琳娜说。
春花烂漫,春意正浓。
开幕式上,“津派文化国际传播基地”“天津市来华留学生综合服务中心”“大学生就业实习实践基地”相继揭牌,以推动文化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打造“留学天津”品牌、助力中国技术与方案加速迈向国际市场,为中外青年学子提供广阔的文明交流互鉴平台。
“青年是文明对话最活跃的基因。”天津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周红蕾表示,在未来的一个月里,学校将通过天外学子讲上合故事、“上合非遗对话”多语展、“家门口的上合”文化体验站等系列活动,发挥外语院校多语种特色优势和国际化办学特色,更好地助力天津人民了解上合、服务峰会。
海河之畔,这场以青春之名缔结的“上合之约”,不仅让多国文明在此刻交汇,更让世界看见:当不同文化的火花被青年用友谊与梦想点燃,人类文明的星河必将更加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