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医师 唐秋萍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王冰洁
“9.9元了解你的人格底色”“16种MBTI类型,测测你是哪一种?”“一套题测出你是I人还是E人”……社交平台上,MBTI人格测试在年轻群体中十分流行。但对不了解的人来说,听到这些难免一头雾水,一套测试题、16种人格特质难道就能将全球70多亿人的人格分得清清楚楚?

MBTI人格测试,即迈尔斯-布里格斯性格分类指标,是在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理论工作基础上,由美国作家迈尔斯与其母亲布里格斯在20世纪40年代建立的标准,用以判断个人的性格,1999年被引入我国并翻译为中文。这项测试是通过一系列问题,将个体在4个维度的偏好进行分类,分别是:
1.注意力方向,代表人的主要精力来源,E为外向,I为内向;
2.认知方式,指搜集信息的方式,N为直觉型,S为领悟型;
3.决策方式,代指如何做决策,T为思考型,F为情感型;
4.生活方式,是应对外部事件的方式,J为判断型,P为感知型。
在最新的MBTI测试中,被测者回答每一道题时,需从“同意”到“反对”连续的7点量尺上进行程度上的选择,最终得出个人上述维度上的不同偏好,并组合在一起,得到INFJ、ESTP等人格特质。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医师唐秋萍告诉“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临床上对一个人的情况做出“定性”时,除了进行专业的心理测验外,还需结合现场观察、临床交流以及个人具体情况,才可得出一个相对全面的结论。对于国外引进的心理测验,还需考虑到文化、人群等背景差异,应用前需进行“中国修订”,包括相关表述的翻译“本土化”,再经过信度和效度的校验,保证同一个人在不同情绪、环境、时间测出的结果是一致的,且测量的准确性高。由此看来,作为一种自陈式评估的MBTI,易受个人情绪、状态以及偏见的影响,更偏向于趣味性测试,并非专业的心理测验,目前尚未见到较权威的关于该测验中文版的信度、效度检验方面的报告。
当下,MBTI人格测试十分火热,可能是因其“模板性质”较为突出。比如,该测试对每种人格特质的描述都较宽泛和笼统,比如INFJ被称为最像E人的I人,基本上可套用在所有人身上,反而产生了一种放之四海皆准的“准确性”。而且,得知自己是某一类人后,反而可能对日常行为产生影响,从而持续强化自己的MBTI分类。唐秋萍表示,人格并非静止不变的,而是“随时间旋转”的连续体,会受经历过往、情绪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且每个人都有其独特性,无法被简单的“标签化”。
如今,MBTI被广泛用于职业探索、求职等职业指导,年轻人也常在社交平台列出MBTI类型以及自己的偏好MBTI类型。但目前看来,MBTI的准确性证据有限。虽然官方MBTI手册称,超八成人在重复测试时得到相同结果,但研究发现一致性的占比较低。《心理学前沿》刊登的论文表明,MBTI无法可靠地预测工作表现、领导特质或关系兼容性,过于信任MBTI可能不利于最终的招聘决定。
唐秋萍表示,社交生活中,MBTI有助快速识别不同人的偏好,从而改善互动、促进合作,可以当作一种有趣、信息丰富的性格探索方式,或当作团队“破冰”的一种方法,但不应将其视为绝对真理,更不能用来指导自己的生活。
人们常常驱动着自己去理解自己和他人,“标签化”则简化了这个过程,让人能从一个词或缩写大致了解一个人,节省很多时间。但需要强调的是,一个真实的人本身比这些字母更复杂,世界上的人也绝对不只有16种类型,如果把自己简单框定在MBTI的标签中,遵照一套模式来发展,反而剥离了自己的独特性,无形中束缚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