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本报讯豆制品是百姓餐桌上的“常客”,其生产加工小作坊却曾是监管的“老大难”。近年来,安徽省宣城市市场监管局会同郎溪县市场监管局直面行业小、散、乱的痛点,以一场精准、务实、有温度的专项整治行动,为豆制品小作坊注入规范发展的新活力。
精准把脉,摸清底数建台账。在宣城市市场监管局的指导下,郎溪县市场监管局“精准把脉”,走好整治的第一步。该局组织监管人员深入每一处生产点,聚焦证照、卫生、原料、食品添加剂等核心环节,建立动态详尽的“一本账”数据库,让监管看得清、抓得准。
分类施治,打好整治组合拳。面对小作坊参差不齐的现状,市、县两级市场监管局打出“规范、提升、淘汰”的组合拳。一是帮扶指导抓规范。按照食品小作坊应当具有与生产加工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生产加工场所,环境整洁并与有毒、有害场所以及其他污染源保持适当的距离等要求,对小作坊进行规范指导。二是突出硬件设施抓提升。围绕功能分区等硬指标要求小作坊限期改造,7家小作坊在监管人员指导下淘汰落后设备,换上节能环保设备,生产环境实现“绿色升级”“阳光生产”。三是铁腕“清劣”抓淘汰。对擅自改变许可条件、不具备改造能力的小作坊,联合多部门取缔6家,从源头上防范食品安全风险隐患。
多措并举,变“要我改”为“我要改”。一是政府搭台,对主动提升的小作坊,量身定制“一坊一策”帮扶方案,地方政府提供资金奖补和专项贴息贷款,切实降低小作坊转型成本。二是上门服务,由市场监管部门业务骨干和行业专家组成帮扶小分队,在工艺优化、车间布局、制度完善上对小作坊提供“手把手”指导。三是助力销售,将小作坊产品作为地方特色产品,在旅游推介会上进行宣传,为优质豆制品打开更好销路。
□徐礼忠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