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应用的不断升级,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同样享受到了数字生活的便利。然而,却也有一些老年人过度依赖网络甚至沉迷其中无法自拔,不仅容易造成经济损失,而且还可能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有年轻的网友无奈地说,“爸妈玩儿手机比自己还狠”,甚至不得不通过设置“青少年模式”来防止老年人沉迷网络。如何帮助老年人健康“触网”?
山西曹女士的母亲退休已有十多年,五年前通过短视频平台直播,喜欢上了工笔画。
曹女士:退了休以后,她就有自己的时间了,就开始喜欢画画儿。直播间就有一些免费的老师在教,每天跟着人家开始学。后面慢慢就入迷了,一张画经常从早上醒来一直画到晚上睡觉,一天十几个小时是肯定有的。
随着画画水平的不断提高,曹女士的母亲不满足只在一个直播间学习,开始“游走”于各个免费的教学直播间。

起初,曹女士只是口头提醒母亲不要长时间看直播画画,母亲仍然每天会进行十几个小时以上的高强度创作,视力与刚退休相比也有明显的退化。
曹女士:工笔画就是特别细,比如画一只鸟身上的毛都得一点点画出来,比较费眼睛。之前的眼睛一直到退休只是有点花眼,原来都在1.0就是5.0左右,现在可能就是个4.5、4.6左右。眼睛有非常明显的退化,原来她特别爱干净,家里的死角每天都抠,现在基本看不清。去年体检说她白内障也有了,可能老年人都会有一点,但是她用眼过度白内障会发展得比较快。
直到母亲的眼睛有明显不适后,曹女士才不得不想办法制止。
曹女士:平板已经换了三个,从八寸到十寸,现在是十一寸。平板是天天开着,即便不听直播她也要打开图看着画。尽量让她每天下午四点多出来溜达管个孩子,这个时间段就不让她画了,相当于把她一天的时间打乱了。如果我这两天不回去,或者不用她管孩子,她就一天都在画。
与曹女士的母亲喜欢看直播学习不同,在北京工作的小张她妈妈平时酷爱刷短剧,甚至清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看手机。

一些短剧在免费试看过后都会有全集打包收费的选项,虽然小张极力反对,但是她妈妈还是会欣然买单。
小张:为那种所谓的“爽剧”充值我个人觉得没什么意义,但其实换个角度,如果我母亲非要充值,觉得看短剧过程当中能给她带来快乐,我觉得也可以。
每天高强度刷剧,小张无意间发现妈妈买了滴眼药。
小张:前一阵我观察到她偷偷买了滴眼睛的眼药水,我问她什么情况,她就跟我说眼干、眼涩,我说你就是刷手机刷的。肯定会适当制止,但目前作为儿女我也只能提醒她一下,没有办法太多干涉,这也是她的自由。

记者搜索社交平台注意到,不少网友提出有必要借鉴“青少年模式”推出针对老年人的专属防沉迷模式,来有效制止老年人沉迷互联网。互联网的“适老化”是否可以作为推广的手段,北京数字经济与数字治理法治研究会副秘书长黄尹旭表示,老年人沉迷手机刷短视频、看直播、网购等现象在数字时代已较为普遍,虚拟陪伴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主要方式之一。针对老年人防沉迷,国家、社会和平台都应当有相应的对策。
黄尹旭:确实老年人一方面休闲时间比较多,另外一方面因为退休后和社会相应存在一定脱节,相比有工作的成年人更容易沉迷到互联网信息当中。从国家层面来说,应当引导平台设立防沉迷模式,当然老年人也属于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更多还是以引导为主。
对平台来说,一方面要加强内容信息的引导,包括对老年人存在一些诈骗或诱导购买的信息,要有所控制约束。
从社会层面来说,可能整个社会适老的娱乐生态还没有搭建起来,包括扩展老年大学,社区层面举办一些针对老年人的活动,子女也应当担负起赡养义务,更多带老年人去一些休闲娱乐活动,丰富退休生活。

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享受数字时代带来的便利。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五十五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去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1.08亿人,其中60岁及以上网民占比达14.1%。
置身于数字化社会,老年人融入互联网也已经是大的趋势。黄尹旭进一步表示,在可能会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财产安全方面,平台作为内容输出主体,应当通过算法优化流量分配,帮助老年人健康“触网”。
黄尹旭:我觉得平台确实应当引导创造者,针对老年群体创造一些更符合老年群体精神需求的内容。毕竟老年人他应该是自己完全做主的,包括从国家、社会,甚至他的子女来说都应当是辅助性的,各方面的力量都还是要创造一个更加适合老年人生活的“适老化”生态和社会是特别重要的。
黄尹旭建议,老年防沉迷和互联网“适老化”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要疏堵结合。
黄尹旭:针对老年人各方面的需求,怎么服务好老年人,使他的退休生活不管是精神生活还是物质生活都丰富,其实也是国家、社会和子女全方位的责任。 (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