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魏海政 通讯员 王洪新 张廷强)近日,一场亲子参与的“枕头大战”在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九龙街道中心幼儿园上演。家长与孩子们在游戏音乐中抛掷、躲闪、欢笑,布艺的柔软与童真的活力碰撞,孩子们的加油声此起彼伏。一曲终了,大家仍意犹未尽。
“枕头大战”只是该园“布匹”课程的一部分。“布”是九龙街道的产业符号,不仅是经济的纽带,更承载着一代代匠人的智慧。九龙街道中心幼儿园深挖织布工业中的教育资源,以“布”为媒,开发了“与众‘布’同”系列课程,内容包括“布”履求索——认识不同的布、“布”战不欢——亲子“枕头大战”、“布”染风华——非遗扎染体验等。幼儿园通过废旧布料创意再生、传统工艺体验、亲子互动实践等,让孩子们感知家乡文化、践行环保理念、厚植家国情怀。
利用本土特色资源和传统材料进行课程深耕,是坊子区近年来探索乡村学前教育的一条创新之路。坊子区教体局学前教研员带领教师团队立足乡村地理环境和工农业特色等,将简单材料转化为“宝藏”资源,将有限的资源转化为无限的育人可能。
在坊子区坊安街道中心幼儿园,记者看到孩子们有的趴在地上,眼睛紧紧盯着石子,手指慢慢调整位置;有的蹲着,全神贯注地用石子摆出各种图案;有的把绳子缠在树上,拉着绳子从两端荡来荡去;还有的和同伴一起,把绳子甩成各种形状,大家轮流跳绳。
“我们突破传统资源库的静态局限,以低成本材料+高自主空间,构建‘一毽一绳五石子’百变玩法动态资源库,以此为切口,积极探索民间传统游戏,生成‘石子班本课程’‘绳子班本课程’‘毽子班本课程’。”坊安街道中心幼儿园园长宁文华介绍,石子、绳子、毽子这些平日不起眼的物品,都成了孩子们“野趣”童年的成长伙伴,成了培养他们专注力与创造力的生动教具。
除了利用当地特色资源开发园本课程外,坊子区还依托特色农业、产业优势,充分挖掘玉泉洼专业种植合作联合社、逄王一村有机西红柿产业基地、九龙涧森林公园等资源,打造校外研学基地,形成研学课程,将劳动场域化为活力课堂,让孩子们走出教室、走进自然、走向社会,在大自然、大社会中萌生属于自己的智慧根系。
近年来,坊子区黄旗堡街道中心幼儿园每年都会组织孩子们走进子航家庭农场、百丰家庭农场等地开展研学活动。“老师,羊角蜜长在地下还是树上?”“老师,这个凸起的小土丘下面是蚂蚁王国吗?”“水缸里为什么要装萝卜?”“西红柿大棚的一侧为什么要做成山一样的形状?”刚走进农场,孩子们的问题便涌现出来。
与传统课堂不同,这里的研学以“问题链”驱动学习,孩子们手持放大镜、观察记录本,分组寻找“不同植物的叶脉”“会跳舞的昆虫”,在真实环境中验证绘本中的自然知识。
坊子区工业发展区实验幼儿园的教师把孩子们带到幼儿园对面的田野。“当孩子们亲眼看到暖棚里生长的西红柿,亲手触摸到大树年轮,这些真实情境中的亲身感知会内化为他们对‘生命成长’最生动的理解,唤醒他们对生命科学的认知。”园长刘云云说。
从废旧布料的创意再生,到“一毽一绳”的百变玩法,再到园外研学课程的沉浸式体验,坊子区利用当地乡土“小资源”撬动了学前“大教育”。“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耕乡村‘野趣’沃土,探索‘小资源’与‘大教育’的深度融合,让每个孩子都能在乡土‘野趣’活动中收获健康、快乐与成长。”潍坊市坊子区教体局局长于世升表示。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24日 第01版
作者:记者 魏海政 通讯员 王洪新 张廷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