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2025年工作要点》发布。
《工作要点》提出7大部分25个方面的59条具体措施,如推进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向民营企业公平开放、支持民营企业建设1—2家国家级制造业中试平台、10家市级中试平台、重点支持民营企业参与绿色创新平台建设、安排面向民间资本推介重大项目总投资不低于2000亿元、开展新一轮清理拖欠企业账款工作、发布统一轻微违法免罚清单等。
将发布全市统一的轻微违法免罚清单
2023年11月,北京市印发《北京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行动方案》,此后连续两年制定了年度工作要点。记者了解到,北京先后制定70余项细分产业支持政策,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突破1万家、总营收突破1万亿元,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连续三年保持全国“小巨人”第一城。
北京市发改委体改处处长郝婧介绍,本次发布的《工作要点》直面民营企业“急难愁盼”的关键问题,安排了7大部分25个方面59条措施,如优化并购贷、加大首贷贴息比例等多种金融服务,为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降融资成本;再如最大限度降低多头检查、重复检查对企业带来的负担,发布全市统一的轻微违法免罚清单,切实为企业“减负”。《工作要点》提出,要推动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向民企公平开放,支持发展数据产业集群、加快跨境数据流动便利等,回应企业对市场公平公正的期待。
《工作要点》还提出,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重大科技攻关和重大项目建设,全年面向民间资本推介重大项目总投资不低于2000亿元、扎实开展清理拖欠企业账款专项行动切实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
支持民营企业建设国家级中试平台
《工作要点》提出,推荐优质民营创新企业申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推进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向民营企业公平开放等措施;将组织重点产业集群企业与国家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力量对接合作,布局一批新型研发创新平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100项以上。同时,支持民营企业建设1—2家国家级制造业中试平台、10家市级中试平台,支持民营领军企业牵头建设标杆应用场景。
《工作要点》进一步提出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拓展新空间。将研究制定促进京津冀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汇集津冀技术需求不少于300项,提供北京科技成果不少于400项。
绿色发展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趋势,据悉,北京将支持民营企业建设智算中心,对采购自主可控GPU芯片开展智能算力服务的企业,按照投资额的一定比例给予支持,还将重点支持民营企业参与绿色创新平台建设。
药品补充申请审评审批缩短为60日
在服务和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北京市将推动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针对市场准入、解决隐性壁垒难题,落实好“非禁即入”要求,进一步破除民营企业市场准入门槛等措施,并专项开展政策落实“回头看”。郝婧介绍,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北京市今年将进一步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市区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安排面向民间资本推介重大项目总投资不低于2000亿元,支持民营企业积极参与“两重”工作。
在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同时,北京市还将持续扩大“两区”制度型开放,将优化“京贸兴”平台功能,为企业办理离岸贸易业务提供便利服务。同时,为优化北京市药品全生命周期管理,4月已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深化药品补充申请审评审批试点,时限缩短为60个工作日,并为企业平等提供“两品一械”注册申报前置指导。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各类经贸洽谈会、境外展销展览活动,升级北京市国际职业资格认可目录,探索更多领域、更大范围实现境内外职业资格、职业认证互认互通。
为小微企业提供担保服务
“北京服务”是北京市提升营商环境中打造的品牌,《工作要点》提出多项提升“北京服务”的事项,把解决企业困难诉求与加强民营企业权益保护结合起来,让企业充分感受到“北京服务”的温度和力度。
融资难一直都是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发展的重大难题。《工作要点》提出,北京今年将保持对民营企业稳定有效的增量信贷供给,加大小微企业首贷、续贷、信用贷支持力度,推动地方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重点为单户担保金额1000万元及以下的小微企业提供担保服务。同时率先探索金融科技“监管沙箱”机制优化升级,在无还本续贷扩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尽职免责机制等方面先行先试,进一步优化并购贷、科技人才贷、认股权贷等措施,将并购贷款承贷比例由60%提高至80%,流动资金贷款期限放宽至10年。
北京还将持续增强资本市场制度竞争力,提升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的包容性和适配性,更好地服务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针对账款清欠问题,将开展新一轮清理拖欠企业账款工作,推动欠款“应清尽清”。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白爽 校对 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