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广东卫生在线】
“我们原本只是因为便血想做肠镜检查,没想到竟发现了这么严重的问题。”近三个月,27岁姐姐与25岁妹妹反复便血,检查发现胃和结直肠内布满数百枚息肉,部分甚至已发生癌变。
令人沉重的是,两人的家族背后有一段漫长的“肠癌史”。她们的母亲和外婆都因肠癌早逝,大姐年仅30多岁就被确诊为肠癌晚期……基因检测结果证实,两人均携带APC基因突变,确诊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结直肠外科八区主任刁德昌介绍,这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若不干预、及时治疗,几乎所有患者都将发展为结直肠癌,手术是唯一有效治愈肿瘤的方式。
考虑到姐妹俩年纪轻、癌变早,胃息肉未恶变,十二指肠也未发现息肉,刁德昌团队为她们制定了一套个体化手术方案,并成功施行“全结肠切除+直肠前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既彻底清除病灶,又成功保留肛门功能。
术后一个月,姐妹俩顺利接受了回肠造口还纳手术,成功摆脱“肠癌阴影”。“现在每天可以正常吃饭、上厕所,回到普通人的生活真好。”妹妹欣慰地说。

据了解,FAP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果父母有一方患病,遗传给子女的几率在50%左右。大多数FAP患者在青少年期开始发病,15岁~25岁青春期开始出现临床症状,30岁左右最明显。
“这个病的主要特征是结直肠黏膜上会形成成千上百枚腺瘤性息肉。”刁德昌指出,如不进行干预,大部分患者会在30~45岁发展为结直肠癌,且癌变风险高、恶变时间早、进展快、易转移,术后5年生存率低。
他提醒,直系亲属中有FAP患者或家族中有结直肠癌或息肉病史,以及长期或反复出现腹痛、腹泻、便血、黏液便等肠道症状,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的人群需高度警惕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先天性缺牙、多生牙、牙瘤等牙齿发育异常情况,在FAP患者中也较为常见。”刁德昌强调,FAP重在早诊早治,建议FAP高危人群尽早进行基因检测和肠镜筛查,必要时进行预防性手术。
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