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7月16日
武汉大学王行环教授团队
在Nature期刊发表
关于气候变化背景下与温度相关的住院负担
最新研究成果
极端高温或导致中国住院人数大幅增加
跟随珞珞珈珈的脚步
一起走进这项最新研究成果吧
北京时间7月16日,Nature在线发表了武汉大学王行环教授团队关于气候变化背景下与温度相关的住院负担的最新研究成果,论文题为“Temperature-Related Hospitalization Burden under Climate Change”。论文第一完成单位为武汉大学。

王行环教授研究团队基于2021年至2023年中国301个城市(覆盖全国城市的90%以上)7000余家医院的日度临床住院数据,通过非线性分布滞后模型,系统评估了泌尿系统疾病等六类气候敏感性疾病(Climate-sensitive Diseases,CSD)住院与气温之间的历史关联。在此基础上,团队基于三种不同的碳排放情景(低排放、中等排放[接近当前水平]和高排放)预测未来至2100年极端气温相关的住院风险,并构建了“住院负担经济指数”,量化在三种碳排放情景下各城市的住院经济负担。研究从空间分布、疾病类型、年龄分层、时间跨度和碳排放路径五个维度展开分析。

▲温度对医院住院的影响(a、b)极端高温(a)和极端低温(b)对 中国城市在 95%和 5%气温百分位数下的医院住院的相对风险。岛状区域被划为南中国海岛屿。基础地图的数据来源于中国自然资源部监管的标准地图服务平台(http://bzdt.ch.mnr.gov.cn )。基础地图的批准编号为 2023(2767)。地图上的灰色区域表示无数据的区域。

▲极端高温和低温事件发生频率的未来变化(a)表示极端高温事件的年发生频率,而(b)则表示极端低温事件的频率。

▲当前温度阈值门槛计算下,未来各年与极端高温和极端低温相关的地区住院风险增加情况(2030 - 2100 年)(a、b)未来极端高温和极端低温事件的住院风险在三种排放情景下的情况。(c、d)在三种排放情景下,未来三个年龄组中发生的极端高温和极端低温事件的住院风险增加情况。

▲未来与高温相关的住院医疗负担(a)2030年、2070年和2100年中国高温相关住院经济负担指数(HBEI),反映因城市极端高温导致的额外住院费用占GDP的比例。地图中灰色区域表示数据缺失的地区。(b)不同年龄组及各地区的高温相关HBEI。
历史数据显示,中国西北和西南地区的气候敏感性疾病与极端温度相关风险更高,极端温度暴露对不同疾病类别造成的健康影响存在地区差异。预测结果表明,在当前热力条件下,若不采取任何适应措施,到2100年,在高排放情景下,全国因极端高温导致的超额住院人数将达到510万人,同时相关高温住院费用到2100 年也将大幅增加。住院负担在全国范围内呈不均匀分布,且与未来社会经济差异的发展有关。该研究凸显了制定有针对性的气候变化缓解策略的必要性,以减少不均衡的气候相关住院风险和经济负担,同时需考虑城市地理位置、极端温度、人口群体和碳排放发展路径的差异。
(来源:武汉大学公众微信号)